“花生玉米机械化带状种植秸秆裹包混贮利用技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10项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7月5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万书波团队研发的“花生玉米机械化带状种植秸秆裹包混贮利用技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10项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这项技术凭什么入选?


(相关资料图)

基础:推广多年的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据了解,这项技术是在花生玉米机械化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

万书波说,粮油安全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但目前在生产上面临三个问题。首先,我国是油料消费和进口大国,每年进口油料在1亿吨左右,所以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增加油料作物的供给?

其次,我国长期形成的区域耕作制度,带来了结构单一、土壤板结、连作障碍、减产严重等问题,该如何解决?

另外,间作套种是我国一项传统的耕作制度,但是传统的玉米花生间套作已不适应当前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该如何创新?

针对这些问题,从2010年起,万书波带领花生栽培团队研究并推广了一种生产新技术——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经过多年研究和反复试验,团队最后确定了玉米:花生=3:4的种植模式。

“这种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高,发挥出了高秆作物边际效应和单株生产潜力。”万书波说,花生等豆科作物可以生物固氮,从而能实现高秆作物和豆科作物之间养分互补,生态位互补,使得种地养地相结合。这样既保证了作物高产,又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对实现稳粮增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此为基础,万书波团队面向全国逐步建立起以花生为主线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与当地科研人员协同开展创新。

目前,在黄淮地区主要推广3:4(3行玉米、4行花生)种植模式;在东北地区逐步建立起8:8(8行玉米、8行花生)宽带种植模式,防风固沙效果明显;在西北地区重点示范推广棉花和花生带状种植,探索形成了4:4(4行棉花、4行花生)和4:6(4行棉花、6行花生)的模式;在西南地区则建立了花生和木薯(2行花生、1行木薯),花生和甘蔗(4行花生、1行甘蔗)的带状种植模式。

自2017年至今,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已连续多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采用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每亩可以收获普通玉米籽粒500公斤以上+花生荚果150公斤左右或鲜食玉米3000穗左右+鲜食花生300公斤以上。此外,花生、玉米采收之后,每亩可产出2.5吨左右的玉米秸秆和花生秧。

目标:提高玉米秸秆和花生秧综合利用率

产生的这些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怎样处理?如何提高它们的综合利用率?

针对以上问题,万书波团队再接再厉,在花生玉米带状种植模式下,着手研究花生玉米同期成熟品种匹配技术,研发玉米茎穗一体化收获机、花生秧无膜收割机和玉米秸秆花生秧田间打捆裹包青贮一体机。他们利用花生秧和玉米秸秆营养成分互补的特性,开展了饲料原料利用的生物制剂系统研究,研发了“菌酶协同”处理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裹包青贮技术,以及以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青贮发酵饲料为主的日粮配方优化技术。最终,综合形成了“花生玉米机械化带状种植秸秆裹包混贮利用技术”。

所谓花生玉米机械化带状种植秸秆裹包混贮利用技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将收获后的玉米秸秆和花生秧,进行裹包混贮打捆,最后做成高值化的饲料。

具体说来,这项技术则细分为三项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

——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品种匹配技术。

玉米秸秆和花生秧适宜混贮比例试验表明,花生秧占比20%-40%时可调制优质混贮饲料。如需同期产出适宜比例的花生秧和玉米秸秆,鲜食花生鲜食玉米的种植宜选择花生玉米行比4:2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普通粒用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宜选择花生玉米行比4:3和6:3带状种植模式。

鲜食花生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推荐选择生育期适中、适宜用茎穗兼收机械收获的鲜食玉米品种,比如密甜糯1号、鲁甜糯191、鲁黑甜糯201、鲁甜105、农科糯336等;鲜食花生品种选择较耐阴、生育期较短,适宜与鲜食玉米同期收获的花生品种,比如花育9515、舜花20、冀花甜1号等。

采用花生普通粒用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荐选择品质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且活秆成熟的玉米品种,比如登海605、鲁单510等;花生选用较耐荫、中大果、高产、适应性广的早中熟品种,与搭配玉米品种成熟期吻合,能够同期收获且活秆成熟的品种,比如花育36、潍花8号等。

——玉米秸秆和花生秧同期收获技术。

在花生玉米带状种植模式下,通过品种选择,可使玉米秸秆和花生秧同期收获。

选用玉米茎穗兼收一体机,离地面15-20厘米收获玉米秸秆,同时收获玉米果穗。将玉米秸秆切段粉碎,收集到一个箱内,箱满后集中到地头与花生秧混贮。

选用牧草收割机,贴地表5-8厘米收割花生秧,或者选用花生挖果收秧一体机,将花生秧切段粉碎至1-2厘米后,收集到储料箱内,箱满后集中到地头与切碎的玉米秸秆混贮裹包。

用混合搅拌机将玉米秸秆和花生秧进行搅拌,使之混匀。每吨混合饲料添加15克复合发酵菌剂干粉(乳酸菌、米曲霉菌和酵母菌的混合菌剂),干粉要用清洁的35℃左右的温水均匀化开菌粉,搅拌至无结块,完全溶解的状态,常温下放置1-2小时活化。干粉活化用水量根据青贮原料含水量确定,以最终混贮饲料中含水量不超过75%为宜,菌液随机械混匀时喷洒。

运用打捆裹包一体机,进行高密度压实、打捆、缠网,使上述经过处理的混贮原料成圆柱体,密度达到700-800千克/立方米;再用青贮专用拉伸膜,对已经打好捆的混贮原料进行裹包,裹包时包膜层数为4-8层,拉伸膜层层重叠50%以上。

效果:促进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万书波团队先后在山东菏泽、聊城、滨州、东营建立了试验示范区。“我们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花生秧和玉米秸秆混贮饲草饲喂肉牛,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相比,肉牛每增重1公斤,成本降低0.5元左右。除了收获500多公斤玉米籽粒、150公斤花生荚果,种植户这1亩地还能产出2.5吨左右的饲草,大约可以增收1500元。”万书波说。

“我们前期对混贮效果也做了评价,花生秧占比在20%-40%范围内,均能调配出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优良的饲草。在玉米花生带状复合模式下,将玉米秸秆和花生秧进行混贮,花生秧占比一般在25%-33%,可达到优质饲草标准。而在饲喂肉牛时,混贮饲草中花生秧占比达到30%左右时,饲料的报酬最高。”

3月18日,第三方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阜等科研、生产领域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价。他们认为,花生玉米机械化带状种植秸秆裹包混贮利用技术是一项引领农区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用、先进、高效的新技术。该技术生产的混贮饲料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实现了优质秸秆混贮饲料的高效利用。这项新技术在兼顾粮油增产增收的前提下,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优质饲料供给新渠道。

据测算,一般2-3亩的花生秧和玉米秸秆混贮的饲草可以养1头牛,1亩可以养3-5只羊,这项新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粮食消耗和牛羊的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又推动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作者:王萌 张佳蕾 唐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