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络病年会:发挥中医络病特色优势 提升慢病防治水平

河北省络病年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强省的资源优势,增强中医络病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健康服务,近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委会主办的“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心脑高峰论坛”(以下简称河北省络病年会)在石家庄举办。4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中医络病理论在慢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交流络病理论成果转化在临床中的发展及应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此次河北省络病年会上,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佃贵表示,中医络病研究作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始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戴明启则表示,由吴以岭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研究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保护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该成果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据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三大进展。

进展一: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揭示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丰富发展脉络学说。

进展二:对接国际标准,启动以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的大样本循证研究,为中医药循证评价提供重要示范。

进展三:揭示通络“治本病,防未病”的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疗效机制。研究围绕凝、雍、塞、不通的病变环节,从控制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三个方面开展基础研究,探寻作用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玉英表示,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应综合衡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来选择药物。赵玉英表示,参松养心胶囊等经国内多个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其可有效减少室早(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丁超则在此次年会上表示,心衰患者基数大、预后不理想、治疗需求高是当前临床面临的现状。解决当前心衰诊疗困境,需要有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他表示,创新中药芪苈强心胶囊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此次年会上,还有专家说,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多靶点治疗缺血性卒中里都具有重要作用。河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苏志伟介绍,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能够通过降脂、抗炎、抗氧化、调节外膜神经功能等“多样效应”增加斑块稳定性;还能抑制斑块内微血管滋生,调节斑块成分减轻动脉硬化程度,降低斑块易损指数。循证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以延缓颈动脉IMT,延缓斑块面积进展。而在治疗缺血性卒中方面,基础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保护微血管结构,促进微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微血管密度,改善脑血流灌注等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卒中一年复发率33%。

据悉,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作为河北中医药研究的排头兵,多年来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专题培训,为广大医生学者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中医学领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络病理论的推广和普及,带动相关学科研究和团队建设,推动络病学成果转化和学科发展。

此次学术年会深入探讨通络药物在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疾病防治中发挥的确切疗效及重大研究成果,为河北省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学术沟通与科研创新交流的平台,为促进河北省心血管领域中西医融合,提升慢病防治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