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再过两天,杭州60岁的蒋卫民打算开车去北京,他计划7月9日从北京东便门通惠河下水,沿京杭大运河划着桨板回到杭州。
37年前,蒋卫民和他的教练徐水强两人一艇,从杭州沿运河划船北上,历经42天抵达运河北段北京东便门箭楼附近,一度引发全国关注。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专门跟拍采访了两人的运河之旅。
【资料图】
著名央视主持人虹云在节目里这样介绍:杭州青年蒋卫民、徐水强不是骑着自行车,而是划船从杭州沿着大运河来到北京。海河一派波光粼粼,人们欢迎这两位年轻人来到天津,他们就这样,无水路可行就肩扛车载、晚上,他们露宿在运河边,枕着运河的波涛进入梦乡,这两位青年在千里运河之上,经历千辛万苦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到达了胜利的目标……
前段时间,60岁的蒋卫民刚办完退休。今年是杭州的亚运之年,为了这次再次出发,他提前准备了整整两年。
京杭大运河之旅示意图,制图,高薇
再次出发,重走当年运河水路
我和他在城西一家健身俱乐部见面,他是这里的会员,为了这次重新划船南下,他每周三次来健身房做力量训练。
“每次训练一个半小时左右,主要是撸铁,大肌肉训练,胸肌、背肌、臀腿等部位。撸铁几乎可以当做所有力量运动的基础!”
最近一年,除了力量训炼,蒋卫民每天早上或傍晚都坚持划桨板或皮艇训练,跑步、游泳和骑单车也是增强体能的训练项目。
年轻时的蒋卫民就热衷健身,1986年从杭州沿运河划船去北京时,他的体脂率在10%左右,现在年过60岁,体脂率仍常年保持在13%左右,一身的肌肉线条。
“即便不是这次重划大运河,我也会坚持锻炼,运动会让人心情愉悦!健身是一种生活习惯。”
过去的37年里,蒋卫民还划过黑龙江、乌苏里江、台湾日月潭,马来西亚兰卡威海域……
37年前的两人一艇运河之旅
蒋卫民和徐水强当年因为运河划船相识。两人使用的是双人皮划艇,徐水强是皮划艇教练,蒋卫民只是热爱运动,没划过船。
那年11月,一位法国帆板资深爱好者,技术水平很好,长距离拿过国际大奖,他带着朋友从香港入境,从福建崇武县出发横渡台湾海峡。
蒋卫民对此很有感触,他觉得台湾海峡是中国的,中国人应该也要完成(这件事)。于是,12月蒋卫民去六和塔,找到了杭州航海俱乐部(杭州水上运动中心)的负责人。
对方建议,杭州本地玩(帆板)风浪不够大,技术水平没办法提高,最好找个其它地方,后来他想到了大运河,但运河风浪也并不大,这才想到皮划艇。
“当时我计划一个人划行大运河,徐水强当时是杭州市俱乐部皮划艇教练,我跟着他练,后来徐教练去武汉体院读书,我脱产在电大学习,两个人都有暑假,这才有了1986年夏天我们两人一起划皮艇去北京。”
当年蒋卫民在杭州重型机械厂上班,每月工资30元。
划船走运河需要钱,蒋卫民想到杭州第二中药厂(后来的青春宝集团)厂长冯根生,但他并不认识冯,于是先写信,一个礼拜后,骑车直接找上门去。
现在回想起来,蒋卫民觉得当年的冯厂长支持他,是从他身上看到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冲劲,“用当年的话说,就是脸皮厚。”比如为了做好这件事,蒋卫民从单位所在大庆路(如今的东新路)骑车到六和塔,每周末要训练两次。
就这样,蒋卫民和徐水强找来2500元赞助费(青春宝公司赞助了1500元),至于如何从杭州划船去北京,要划多久,他们其实也没有具体计划,只想着累了就上岸休息,休息好就继续划。
“水路怎么走?南方运河如何北方又是如何,我们也就是从新华书店买了本地图册看了看,身上还带了个指南针,然后就这么出发了,先划再说,初生牛犊不怕虎!”
1986年,抵达北京运河后,蒋卫民、徐水强乘坐飞机返杭,当年机票98元
蒋卫民回忆,大运河黄河以南大部分水域通水通航。
1986后8月8日,两人从当年半山区(如今拱墅区)上塘河皋亭坝附近下水,带着30斤装备,运河地图册、指南针以及单位开的介绍信,一路向北。
很快抵达半山桥,继续往北,中午到临平,上岸买了个西瓜,晚上划到海宁崇福镇。
当时杭州市航海俱乐部提供了一条皮划艇,八成新的双人艇,七八米长,22公斤,徐水强教练在皮划艇中段做了个密封舱,储藏照相机等随身装备。
当年出发时正值8月,白天特别热,每天能划四五十公里,之后体力消耗大了,每天划不了这么远。
后来中央电视台在他们划船途中专门跟拍采访。央视主持人在节目中说,杭州青年蒋卫民、徐水强,无水路可行就肩扛车载、晚上,他们露宿在运河边,枕着运河的波涛进入梦乡,这两位青年在千里运河之上,经历千辛万苦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到达了胜利的目标……
蒋卫民说,当年的运河往北过了江苏北部,尤其在山东附近到了黄河河段,部分区域没法通航,另外江苏北部运河河段,地势较高,船闸很多,需要经常下水、抬船进闸,很费体力和时间。
“到了镇江附近横渡长江,过了运河口“六圩口”就到了一个船闸,再往北,船闸就慢慢多起来,过了山东微山湖,航行的船只越来越少,基本上只能季节性航运。”
另外,运河靠近黄河区域,比如黄河南岸的梁山县,以及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沧州这段,水草很多,因为不通航,水体容易长草。
不通航的水域有时水很浅,没办法继续划,两人只能抬船上岸,抬不动了,就找当地人借马车拉一段路,当年的双人艇,水深0.5米基本都可以划,一路上两人有水就划,没水就想办法上岸,抬着走一段。
从梁山东平湖一带进入黄河岸边,需要向东划行一段,夏秋季节黄河水位不高,他们得把皮划艇拖到“地上河”——黄河的坝顶才能下水,继续往北又不通水,加上那时桥梁也少,需要马车来拉皮划艇。
当然,黄河也有水势比较好的河段,蒋卫民和徐水强还顺水漂流了一段路。
“黄河水流湍急,经常会碰到旋涡,有时碰上,水流很急,一下就连船带人漂出好几公里,还好我们受过一定的训练,没有翻船。”
激流旋涡之外,看似安全的沙洲也隐藏危险。
有一回,他们顺着黄河梁山段顺流而下到东阿附近,在黄河河段看见沙洲,他们很兴奋,想站上去看看,结果慢慢走上去的时候就往下陷了,幸好手里拿着桨横着支撑住,不然就陷下去了。
除了断航、断水、激流、沙洲,天气等原因对划船也有潜在危险。
“在江苏北部骆马湖划行时,刚好碰到了强对流天气,不过那天运气好,正好有货船路过,就赶紧跑到他们的船上去了。”
另外,运河上划船最怕遇到大风。
“那时我们也没有穿救生衣,而且使用的是竞速艇,速度是快的,但稳定性就差了。”
一路上,蒋卫民和徐水强白天划船,晚上就在运河边露营。
“帐篷是我们花了120元买的,吃的大部分是饼干等干粮,那时没有方便面这类东西,偶尔去沿河边的小餐馆或和过夜的船民一起吃顿饭改善一下伙食。江苏北部一带河虾七毛钱一斤,山东微山湖黑鱼一块钱一斤,偶尔也给自己加加餐。”
蒋卫民记得,那时划船到江苏往北之后,有时连干粮都接不上,经常会到沿河村民家讨口吃的。“记得有一次,走了很多路到一个村里讨口饭填肚子,最后只要到了一点锅巴!当地村民做饭少,怕饭做多了会隔夜变质。”
他说,夏天天热,他们最迟划到晚上九点,太晚就看不清楚,而且越往北,很多村庄远离运河,晚上休息前,先在河边洗澡,有时候正洗着,被运输船探照灯一照,屁股是白的,其他的都是黑乎乎一片……
划船一路北上,蒋卫民印象很深的是沿途的景色。
比如桐乡之后到江苏北部这一段,嘉兴苏州沿河的建筑古色古香,村庄密集,而江苏北部的运河河堤很缓,长满了青草,景色很静谧,到了傍晚,运输船沿运河停下来开始烧火做饭,村庄离运河一两里地,但远远能看到柴火灶的炊烟,经常能看到牧童吹着牧笛放牛……
1986年9月下旬,历经42天,蒋卫民和徐水强在北京东便门外的通惠河边上岸,两人一艇的京杭大运河之旅顺利结束,坐飞机回杭。
“机票98块钱,是我三个月工资,但当时觉得很值,可能是我年轻时记忆最深的一段回忆,你在河面上看两岸,与你在岸上看景色,完全不一样。”
重新出发的梦想
如今,60岁的蒋卫民重走当年路,他坦言心境可能不太一样。
他打算接下来两天,开车去往北京的路上,沿着运河河段观察下沿途重要节点的水位、通航等情况。去年4月份,京杭大运河开始全线通水,但并非途径所有水域都通航。
相较37年前,运河沿途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水质肯定比以前更好了,这些年国家五水共治,我之前出差去北京,沿途看到水质好很多了。”
另外,后勤保障也比以前好。
这次蒋卫民还是给青春宝公司写了信,表达了自己想重新沿大运河划船南下的想法和计划,也得到了青春宝的支持。
“他们觉得很有意义,就像他们的品牌一样,展现的是一种生命力及持久力,年轻有活力。”
这次有一辆后勤保障车,食品充足,还能吃到热饭,装备也好了很多,这次使用的桨板,安全稳定性更高,随身的防暑降温设备也会更好,至少有冰袖,不像以前,划到北京,皮肤都‘洒出油’了。”
之前白天划船,晚上在运河岸边露营,现在正好是三伏天,沿途打算多住酒店,休息好,当然,到了八月下旬,早晚气温会凉快些,肯定也打算露营,帐篷用的是1.2公斤的超轻单人帐篷。
“我以年轻时划船北上终点作为这次的起点,对我来说是一次回忆之旅,安全首先放在第一位,也是希望以个人行动来支持杭州亚运。”
来源:都市快报作者:记者 董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