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焦点:车企与品牌之马自达汽车2


(相关资料图)

车企与品牌之马自达汽车2

不论是世界汽车市场还是中国汽车市场,日系汽车在汽车行业的地位还是来源于其总体的销售业绩,从总量来看,日系传统汽车与德系汽车基本占据了世界性汽车市场主要地位,但是在新能源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日系和德系在新能源细分类型上的转变,还是要落后于中国自主品牌,尤其是以比亚迪汽车为代表的中国车企,以及部分新造车势力。

从主要的销售数据来看,日系汽车在世界前十排名里,主要有丰田汽车,日产汽车,本田汽车,铃木汽车,马自达汽车等等,细分主要品牌有:丰田TOYOTA、日产NISSAN、本田HONDA、斯巴鲁SUBARU、马自达MAZDA、三菱MITSUBISHI、五十铃ISUZU、铃木SUZUKI、大发DAIHATSU等。

回归到马自达汽车在中国市场发展历程,从早期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双向运营以来,马自达汽车在性价比领域深入人心,但是随着日系汽车的普遍走弱,以及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逐步渗透,尤其是在SUV领域的强大竞争力,伴随着新品投入和改款落后,对于马自达汽车来说,下行的市场趋势,需要更多的经营举措来提升市场业绩。

不限于品牌联合和资本投入,以及轻资产模式运行,经历“南北马自达”合并之后,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面临挑战。长安汽车披露的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5月,长安马自达销量为6902辆,同比下滑20.79%;1~5月,长安马自达累计销量约为2.48万辆,同比下滑53.47%而在2022年,长安马自达全年销量约为10.4万辆,同比下滑21.43%。相对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业绩,尤其是合资方长安汽车的自主业绩,对于马自达汽车来说,产品变革和服务升级,应该是必然的过程,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和渗透上。

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日系普遍上新能源落后的状态,应该是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尤其是日系三强以及其他日系品牌,对于产品技术路线的选择和技术应用的落地上,对于节能技术上的燃油车技术壁垒,尤其是在燃料电池以及油电混动上的自我细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普遍的产品和服务升级,尤其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投入以及产出上,存在较多的行业差距,这也是新产品难以快速实现规模化的根源所在。

对于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价格竞争,对于车企和品牌来说,规模化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经营精益化应该是日系的普遍优势,尤其是丰田汽车盈利规模化,在同样的销售业绩下其盈利性普遍好于德系汽车,大幅领先于中国自主品牌,这也为后续资源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增长的基础。

对于马自达汽车来说,其燃油车以及混动汽车和纯电车型的市场影响力,还是需要回归到成本和新性价比的较量上,从市场宣传和选择上看,CX-50行业于2023年5月25日正式上市,定位为紧凑型SUV,售价区间为15.98万~20.68万元,前期提供2.0L和2.5L两种动力选择,其中2.0L售价区间为15.98-17.78万元,2.5L售价区间为17.58-20.68万元。后续还将推出混合动力车型,CX-50行业的HEV版本车型将于23年内上市。

从转型力度和价格诚意上看,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智能化的汽车产品和服务,对于传统日系汽车来说,更加艰难的考验还在路上,对于用户和市场的选择上,日系马自达的路还很长,也许价格战还是一种既有策略,持续成为销售爆款需要的更多的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能力,对于新能源新四化的推动化,长安与马自达的合作,应该会更加深入,尤其是智能化配置上的联合,希望是1+1大于2的状态,也契合了日系普遍的策略,加大与中国车企和品牌的合作,尤其是深度的零部件战略联合,这也是中国市场普遍的规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