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单位,召开治理电视“套娃式”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会议直指有线电视乱收费,提出整改时间表,要求今年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问题,推动电视“套娃式”收费现象明显改观。
治理电视“套娃式”收费,官方终于出手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电视难、看电视烦”,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吐槽的问题。“以前打开电视就是电视,现在打开电视全是收费的,什么包月VIP,我买一个电视花大几千,完了我还看不了,每一个项目得单独收费。”今年年初,演员李嘉明在社交平台指责电视收费乱象,引发大量网友共鸣。以智能电视为例,要想畅通无阻地观看,必得费一番功夫。比如,开机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广告,随后还有一系列电视年卡、影视会员、少儿会员、体育会员等着开通……稍不留神,就会跳转到付费页面。这就好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打开一个后还有下一个等着你,套路之下,不少网友已经对电视失去了耐心。
套路难得人心,也难获长远利益。6月28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智能电视相关问题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当消费者遭遇“套娃”收费后,超过六成(62.53%)消费者选择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端观看,还有60.31%的消费者选择其他渠道观看,继续购买会员的仅占28.3%。事实是,互联网时代,追剧、看新闻早已不局限于电视平台,在多个渠道分流的情况下,不少电视早已闲置在家,而“套娃式”收费也进一步加剧了电视观众的流失。据8月10日洛图科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7月,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达到219万台,同比下降14.1%,环比亦下降23.4%。电视销量的锐减、电视用户黏性的降低,与花式收费套路不无关系。以牺牲用户体验的方式换取短期利益,看似套住了用户,实则套住的是电视市场自身的脚步,最终毁掉的将是电视平台。
纵观网友的言论,不难发现,其实人们并非不愿意付费,而是不愿意被“套娃式”收费。用户吐槽的关键点在于花了会员费,却没有享受应有的服务和体验。“一个平台开通一个会员看全部”,这是很多网友的心声。这也正是解决电视收费乱象的着力点。渠道不同要充会员、内容不同也要充会员、权限不同还要充会员……这些问题已逐渐成为了行业通病。乱象背后固然有智能电视、视频软件、影视版权等多个平台的营收压力,但如果继续各自为政、各谋其利,让消费者为彼此互不兼容的操作成本买单,势必会让消费者越走越远。多方合力,统筹开发出用户需要的电视会员体系,或许是一个解决之道。
多屏时代,想让观众停留的时间更多、更久,比拼的绝不是谁的套路更深,毫无疑问,谁提供的服务更优质、内容更丰富、体验更上乘,才是用户愿意为之停留和买单的理由。(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