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逸结合叫醒“夏困” 高温出行谨防疲劳驾驶

俗话说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炎炎夏日,人体排汗时会随汗液会排出大量钾元素,从而导致人们感到倦怠疲劳。正因此,夏季也是疲劳驾驶的高发期。若行车时“打个盹”,大脑处于“待机模式”,疲劳驾驶这一潜伏在出行途中的“隐形杀手”就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网友:高温天气让我感受到了“春困秋乏夏打盹”

记者留意到,郑州市气象台于6月30日07时20分发布一则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郑州市主城区、航空港区、上街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请市民注意防范高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濮阳市、开封市、洛阳市等地均通过官方渠道发出了防暑降温指南。


(相关资料图)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调侃道,近期的高温天气让自己感受到了“春困秋乏夏打盹”,每天都提不起精神。

还有网友直言,进入夏季以来,车内温度有时在40℃以上,热气“烤”得自己困到睁不开眼,还曾有过掐着自己大腿提神的驾驶经历,如今回想起来就感到后怕。

网友分享

网友的担心不无道理,记者从河南省公安交通警察总队获悉一起因疲劳驾驶导致事故的案情通报:近日,在新乡市长江大道路段,李某驾驶轻型厢式货车与同向在前驾驶的一辆重型栏板货车发生碰撞,造成车辆受损,主要原因系李某疲劳驾驶追尾所致。

“随着夏季气温升高,车厢内空气流通性差,开车出行确实容易使人感觉疲累,驾驶人应注意谨防疲劳驾驶。”对于网友反映的夏季开车易困的现象,河南省公安交通警察总队相关负责人提醒道,“高温天气,各位驾驶员在开车时要多加注意,驾车前为车辆做一些检查工作,避免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意外;同时注意防暑降温,做好防晒,多补充些水分,保障安全出行!”

疲劳驾驶会对司机的思维能力、判断力、意志力造成影响

“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驾驶人睡眠质量差或不足,长时间驾驶车辆,容易出现疲劳。”河南省公安交通警察总队相关负责民警表示,疲劳驾驶会对司机的思维能力、判断力、意志力等直接造成影响,容易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动作呆板、手脚发胀或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考不周全、精神涣散、焦虑、急躁等现象。如果仍勉强驾驶车辆,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自2013年1月起,公安部令第123号《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施行,要求重点车辆驾驶人每驾驶4小时必须休息20分钟。”记者从警方了解到,当驾驶人处于轻微疲劳时,会出现换挡不及时、不准确;处于中度疲劳时,操作动作呆滞,有时甚至会忘记操作;处于重度疲劳时,往往会下意识操作或出现短时间睡眠现象,严重时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能力。

劳逸结合杜绝疲劳驾驶

“出行要遵守交通法规,杜绝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五种方法可在行车过程中劳逸结合。”河南交警方还表示,民警根据涉及大型车辆交通事故形势特点,梳理了近期全省发生的涉及大型车辆疲劳驾驶违法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希望通过案例警示教育广大大货车驾驶员朋友和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

图源:河南交警

方法一:开车前一天要保证充足睡眠,勿熬夜。

方法二:要科学安排行车时间,尽量避免夜间开车,尤其是凌晨时段,白天则要注意避免午后时段。

方法三:注意劳逸结合,白天连续驾驶时长不要超过4小时,之后要选择安全地带停车休息至少20分钟;若有夜间驾驶需求,连续驾驶时长不要超过2小时。

方法四:长途驾车出行,尽量找一名搭档,轮流驾驶。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开车,以免肌肉僵硬诱发疲劳,可在开车时小幅度调整坐姿和深呼吸。

方法五:若行车途中出现疲劳、困倦症状,可开窗呼吸新鲜空气,或饮用咖啡等提神饮料。最稳妥的方法是在安全地带停车,下车活动腰腿、颈肩等肌肉,待疲劳缓解后再上路。(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