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围炉煮茶”话新村⑫】将“山旮旮”打造成民俗旅游村 这位村支书拼出“牛劲儿”
(资料图片)
人物名片: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余德春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3月5日讯(四川新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 记者 乔永祯 摄影报道)“水子一村山旮旮,天干雨旱地光光,有儿不去挑担担,有女不去磨背背。”这句顺口溜是甘孜州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昔日的生活写照。而现如今的水子一村,依靠特色民俗旅游和种植羊肚菌收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我们一村好,好就好在有个余村长。”在当地,只要一提起余德春,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余德春
余德春是甘孜州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凭着一股敢闯的“牛劲儿”,余德春带领水子一村从“穷”到“富”,让大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拼出新生活
1998年,带着让全村乡亲致富的愿望和对市场的判断,余德春回到村里组织成立家政服务队。她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里妇女加入,但一阵忙活下来,仅有3人跟着她进了县城。一年后,余德春的服务队靠辛勤劳动换回了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报酬。村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服务队迅速壮大至39人,每人年均增收3000余元。
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受访者本人供图)
随着家政服务队的逐步稳定,余德春又将目光盯向基础建设,承包了县城后山滑坡治理工程劳务项目。
组建劳务队时,余德春凭着一张嘴和一双腿,挨家挨户讲道理、搞动员,才将村劳务队艰难成立。这一年,她带领乡亲们在施工现场背水泥、扛沙袋、搬砖块、砌堡坎,成天忙得一身泥,完全像个“女汉子”。
年末终于迎来收获,劳务队户均增收1.78万元。尝到甜头后,劳务队迅速壮大,他们更加活跃地忙碌在各处施工现场,乡亲们户均年增收额从一万多元逐步攀升至2.8万元。
她的付出也换来村民们的信任。从2004年当选,余德春在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2020年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十几年来,修河堤、修通户公路、打造观光旅游业、发展文旅产业……余德春少有歇息时间,水子一村的面貌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村里低矮破旧的房屋逐渐被一座座崭新的白色民居取代,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穷村”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寨。
面对前来取经的乡邻,余德春说:“村里大家看到我成长的,哪有那么神奇,也没得啥子经验,就是先做好了让大家心动,然后带着大家跟我行动,老实做‘活路’挣钱奔好日子嘛。”
闯出新路子
同时,为了让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钱,解决部分家庭因劳务外出难以照顾家中老人和儿童的问题,余德春尝试在村里发展羊肚菌,因为她判断羊肚菌很有经济价值,市场前景不错。
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受访者本人供图)
余德春先在自己家里搞大棚,不懂技术,就到成都种植大户那里学。菌种下播后,余德春整天“泡”在地里记录温度、湿度、光照,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辛劳。
一年下来,余德春从“门外汉”变成行家。第二年,种植户便扩展到15户,余德春自掏腰包带种植户到金堂县实地考察、学习技术,年底户均增收1万余元。随后,一户带动一户,“目前一共有130多户村民都种上了羊肚菌,一亩地平均能挣1.6万元左右。” 余德春告诉记者。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余德春还紧紧抓住了水子一村特色民俗这一特点,大力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甘孜州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水子一村交通便利、距离县城较近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头脑灵活的余德春积极动员村民发展餐饮、休闲娱乐、民居接待等旅游产业。
如今的水子一村,一排排独具特色的房屋、一家家服务周到的民宿,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从五湖四海吸引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这里逐渐成为丹巴县综合性旅游接待点。如今,沿路农户家家经营餐饮和休闲娱乐项目,全村户户具备民居接待能力。
新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余德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围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她的建议。
余德春认为,相对落后的交通条件仍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以丹巴县为例,丹巴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丹巴县没有高速公路,现有的4条出入县境国省道路抗灾能力弱、可进入性差,道路交通仍然是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因此,我建议国家交通部门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补齐高速公路、山地轨道等方面的发展短板,实现交旅融合一体化发展。”余德春说道。
点击下图,进入H5看更多内容:
(乔永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