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大学生兼职村干部为基层人才流动提供“可行解”
近日,甘肃皋兰县聘用41名表现优异的皋兰籍在校大学生担任镇团委及村(社区)团组织兼职副书记引发了关注。据了解,获聘期间,这些“兼职”村干部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多个领域的社会实践,在就读地开展政策宣介,为高校毕业生和当地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帮助皋兰县对接开展校地(企)合作等。(光明日报)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上级决策部署的落实落地落细,基层是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国家管理重心不断向基层转移,基层对人才的渴求日益凸显。要提升基层活力,推动基层高效治理,离不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也需要青年人的年龄和专业优势。
不过,基层受限于工作任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工作环境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也一直面临着青年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问题,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基层发展的瓶颈。如何引导更多的青年才俊奔赴一线、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已然成为各地必须要破解的命题。在校大学生兼职家乡村干部,则为这个命题提供了“可行解”。他们点子多、思路活,并对参与家乡建设抱有着极高的热情,通过兼职村干部的形式,实现“双向奔赴”,既能让其智慧转化为促进家乡发展的力量,也能一定程度上破解基层青年人才短缺的困境。
当然,要让这些“兼职”村干部真正为家乡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仅靠“一纸聘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明晰职责、作用发挥等方面持续发力。在“选”上,要突出多样性。要将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储备的大学生都纳入进来,以满足基层治理多样化的需求。在“用”上,突出专业性。大学生“兼职”村干部是丰富的专业智力资源,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引导他们围绕基层治理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翔实的政策建议,并以城乡规划师等多重角色切实参与基层“微治理”,使“兼职”村干部既成为基层治理决策的“建言者”,也成为基层治理决策的“执行者”。在“管”上,则可以突出规范性。“兼职”村干部虽是兼职,但管理不能马虎。既要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兼职”村干部,采取评优评先评干优先推荐、积分兑换学分等方式进行鼓励。同时,也要有严格的约束,对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兼职”村干部,及时予以解聘,从而助推“兼职”村干部制度常态长效化。
同时,“可行解”并不是“唯一解”,在引导青年人才向基层流动方面,从国家公务员招录政策向应届毕业生和基层倾斜,到各地探索出青年博士服务团、科技青年人才下乡行动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各地可以根据大学生“兼职”村干部这一工作思路,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探索出更多引导青年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可行解”,真正推动更多的青年在基层大有作为。(钟叶琴)(钟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