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就要照这样“卷”起来!-当前时讯

人民网那曲4月30日电(李海霞)“我做这个30年了。”才旦平措一边忙手里的活,一边跟记者聊天。只见针线在他粗粝的手中来回活动,技法娴熟,不一会儿,一只镶着蓝色毛边的藏式皮包就呈现眼前,引得观众连连称赞。

才旦平措是那曲比如县恰则乡的牧民,从小跟随父辈学习藏式缝纫技术。“那时候想着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但后来我发现人们更喜欢买外面现成的,因为手工做起来慢,价格高一点,所以这个技术赚不到啥钱。平时就过节的时候给家里人做一下。”

像才旦平措这样的在当地不是个例。比如县羊秀乡的扎西洛措、夏曲镇的顿西曲旦、达塘乡的德吉……他们都曾经历过一段“低谷”期。“虽然都说纯手工的东西好,但耗时耗力价格高,很多顾客问完价,就摆摆手走了。后来我不做了,家里靠挖虫草生活。”扎西洛措说。


(相关资料图)

手艺学了那么多年,放弃不仅意味着少一项收入,更意味着一门传统技艺极有可能消失。“怎么办?”当地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是土生土长的比如人,记得小时候穿的都是长辈们亲手缝制的藏装,但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一些传统手艺逐渐‘没落’,希望老手艺能焕发出新生机,不要失传。”这是比如县政协副主席达瓦拉姆的心声。“庆幸的是,市里推出农牧民技能大赛,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55岁的次旺扎巴制作皮具近40年了,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推进,旅游不断火爆,再加上政府加大力度开拓销售渠道,客户预订供不应求,收入不错。“像这样一个小包,纯手工要花10天时间。皮具制作一般男的比较多,因为制作原材料是牦牛皮,揉搓捏制中需要很大的力气。”次旺扎巴以最朴实的话语介绍,“主要卖给游客,所以我做的包的样式也在改进,不然游客不愿意买。”

顿益曲旦凭借高超的缝纫技艺,以第三名的成绩代表乡里参加县级比赛。“今年有可能冲不到决赛了,但还是很高兴。我会继续努力,明年还要参加!”

看到他们娴熟的手法和制作出来的漂亮衣服、包包,一些游客笑着说:“没想到勇猛的草原汉子也有‘温柔’的一面,还会穿针引线,简直太卷了!”

靠着传统技能提高了收入,想学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这让老手艺人们非常欣慰。

才旦平措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回来创业,成立了一家合作社。吸纳了不少会编织、皮具制作和缝纫的手工艺人,年收入30余万。“靠参加展销打开了销路,也扩大了知名度。现在我收了6个徒弟,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以前他们无所事事,除了挖虫草啥也不做。看到年轻人的改变,我很高兴。”今年他的目标就拿到大奖,风风光光回去。

“对于靠山吃山的牧民们来说,能靠一门手艺吃上饭,提高收入,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儿。拿奖后回去,村里人会献哈达欢迎,很有面子的,那可是大家都想要的‘高光’时刻!”比如县恰则乡党委副书记达吾色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这个纯牧业乡技能型人员占到了近三分之一。”

除了传统技能,职业技能比赛也颇受大家欢迎。“很多人没有从小学习手艺,但是挖掘机、烹饪等职业技能上手快。学会后去外面就业创业相对容易很多。”比如县人社局工作人员扎西卓玛介绍,“今年,我们县技能大赛中,特色亮点项目就有34个,可以说涵盖了方方面面。”随着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就业越来越广,成果转换初步显现。2022年,比如县靠技能收入100多万。

“这两年,从市里到县里,非常重视文化、旅游氛围,群众把传统技能捡起来了,氛围越来越浓。今天参加比赛的有很多老人,他们其实很多年没有碰过了。但技能大赛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刷到了存在感,非常乐意参加,形成了一股‘攀比’风。”达瓦拉姆笑着说,“有了这样一个展示平台,从靠山吃山到自寻出路,牧民的思想转变非常大。”

攀比的不仅仅是牧民,还有当地干部,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大赛、理论宣讲、舞蹈比赛等。“我们的干部和老百姓‘争’起来了,干部占了20%哟!”达瓦拉姆笑着说,“不过他们不参与评比不拿奖,目的是推动形成浓厚氛围,影响更多人,从目前来看,效果不错。我们就是要照这样‘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