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如一日 他将红色种子浸润群众心田|环球速看

在日照市岚山区,有位小有名气的“达人”。他既不是网红,也不是明星,却备受大家欢迎。他就是十多年始终坚守在基层理论宣讲讲台上的碑廓镇百姓宣讲团负责人赵为高。

自2012年起,赵为高扎根基层,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200多场次,受众10万余人次,被大家亲切誉为“宣讲达人”。日前,在山东省首届“齐鲁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发布仪式上,赵为高获评“齐鲁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成为日照市唯一获此表彰的个人。


(资料图)

理论变成“家常话”

“这样的政策宣讲听着亲切、接地气,我们都爱听。”听过赵为高讲课的党员群众,都有这样一种普遍感受。

没有艰涩的理论词汇,没有生硬的官话套话,有的是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还有既顺耳又顺心的方言土话,以及与“学生”们的轻松互动。这是赵为高的宣讲课堂广受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作为基层宣讲员,面对的多数听众是基层群众,理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被群众所接受。”

为了掌握群众想听什么,最关注什么,赵为高经常利用宣讲之际和业余时间深入村居,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和宣讲需求。多年的经验积累,让他“炼成”小切口、大白话的讲课风格,也让他的理论宣讲在群众中大受欢迎,他因此被大家亲切誉为“宣讲达人”。

课堂开在群众身边

一口乡音,几把椅子,村居大院、田间地头、庭前院落都是赵为高的课堂。

“党员聚在哪,我就讲到哪。”宣讲过程中,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赵为高创新宣讲模式,走街串巷、送课上门,将党课主动搬到党员身边。

于是,“围炉宣讲”“马扎课堂”“街头党课”“党史夜校”等农村多样化“微课堂”成为了成为党员群众学习的“大学校”。大家围坐在一起,促膝而谈,相互问答,学习领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真正让听众真正听得懂、记得住、忘不了,使理论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11年,5万多公里的跋涉,赵为高的脚印印满了岚山区各个乡镇街道的村村落落。他说:“我有两条腿,党员在哪里我的宣讲就跟到哪里,只要群众爱听,我就一直讲下去。”

宣讲有“味”又有“料”

“基层宣讲要通俗易懂,但也不能缺乏深度”。赵为高认为,要让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走形、不变样的装进基层群众的脑袋里,自己必须先把理论学深吃透。而这个秘诀,就藏在他20多本厚厚的笔记当中。

10多年来,为了充实理论底蕴,他一直坚持理论学习,用夜晚空暇时间反复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日报》等多种书籍报刊,并认认真真地记录重点要点。深厚的理论知识积累和大脑中不断更新的知识库存,让赵为高的课堂内容常听常新、百听不厌。

十年如一日,赵为高凭借一张嘴和两条腿,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将红色的种子洒满乡村田野、浸润群众心田。

“我要当好一名火炬手,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将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让宣讲的光照亮更多人!”赵为高说。(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