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位反诈所长进了310个微信群,警情日记1米多高

这是一位基层民警的社区治安探索实践。

48岁的孙全修,2005年从部队转业至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分局。入警18年,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了17年。


【资料图】

他自创为民服务“十心”工作法,进入辖区310个社区微信群,开通警务咨询热线,努力推进“两队一室”警务改革的治安隐患排查和矛盾纠纷化解。

孙全修说,从警诀窍就是以心换心,与群众零距离,把预防工作立在前头。

以下是孙全修的口述:

“反诈宣传必须高调”

最近,大家都说我“火”了!起因是辖区群众看到我坚持在社区群里天天发反诈提醒,给报社打了热线,一定要让媒体报道报道我。

2月13日,报道见报后,媒体在多平台上进行了推送。好多热心居民转发给我。

当时,我正在辖区高校进行反诈宣传小课堂,忙得顾不上看。因为进入了开学季,孩子们都带着“巨款”返校报到,我最着急的是如何落实全面预警提醒。

我在学校反诈小课堂上给同学们说,我上大学前,一直在家帮父母种地。我让同学们现场举一下手,看看有多少同学是从农村出来求学的?结果,一半多的同学都举手了。谁家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父母攒点钱供我们读书,真心不容易。

对于高校学生的防电信诈骗宣传,抓住时间节点很重要。每次,我都把微信和电话留给学生们,让大家遇到疑似诈骗及时和我联系。时间长了,很多学生也自发给我提供素材,个别学生给我发送音频,愿意配合我现身说法,防范宣传效果也越来越好。

我是2005年底从部队转业入警,那时才30岁,充满了热血和激情。我清楚记得,十几年前,无论警务科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联系,都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要想获取打击线索不容易,我白天在派出所值班,受理处置完接报警,晚上没事,就徒步或者开车在辖区里转悠,寻找治安隐患或者打击线索,连《治安处罚法》《刑法》等枯燥的法律条文也认真背记。

在我看来,转业就是换了个工作岗位,当兵或者当警察,职责都是保护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牢记使命就是在本职岗位上让群众安心、舒心、顺心。

在基层的十几年间,我也深刻感受到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犯罪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违法犯罪持续下降,但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的主要犯罪形态。这种非接触型犯罪无孔不入,无所不及,犯罪分子骗的都是群众的血汗钱。

面向高校的这些“防范进校园”的做法也很受学校欢迎,刚刚财大保卫处还联系我,近期会给我安排全校法治大课堂,到时能提醒预警到的学生就更多了。

反诈宣传进校园。郝鑫城/摄

我们守护的是群众的“钱袋子”,责任重于山。

年轻时受的教育,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要张扬。刚开始媒体想报道我时,我还想低调些。现在我觉得,做人可以低调,反诈宣传必须高调,人人皆知最好。

“前置‘社区安全阀’”

我是2022年4月,从分局政治处老干部科科长位置调整到舜玉路派出所担任副所长。

按照派出所党支部班子的分工,我协助所长、教导员负责辖区的治安、社区、户籍、消防等基层基础工作。

我认真分析了辖区的治安要素,面积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5万余人,流动人口2万多,还有2所高校。辖区内单位宿舍多,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多,流动人口中学生多,这两个群体也是电信诈骗的重点防范群体。

怎么做呢?

起初,我制作了一个“警务进社区、问题面对面”条幅,先带领民警走进社区,支上桌子,面对面解决居民诉求,让群众在线下熟悉我。

去了几次,我就感觉,这种方式无论是所里的警力还是个人精力,都是没法天天搞的。而且单纯进社区,线下能覆盖到的辖区群众太少。

我就一直在琢磨这事。

后来,我从社会学中学了一个“安全阀”概念。如果通过前置“社区安全阀”警务服务,让辖区群众的矛盾诉求有个受理和化解的渠道,就具有社会代偿功能,有助于维护社区稳定。

这时,我突然发现,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联合街道、社区网格员建了很多方便流调溯源、提醒群众定时进行核酸检测的工作群。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这些群都还在,不过很多都闲置了。

疫情期间,这一个个微信群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和群众建立起了链接。疫情发生变化了,和群众的感情链接不能变。这是难得的信任。

既然骗子可以用网络诈骗,我就同样可以用网络去反诈。我觉得,不如利用起来给大家宣传反诈常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直接联系群众的警民互动平台。

想到这,我就让社区民警和网格员把我拉进各个群里,自己编辑了一段问候语。

记得内容是自报家门,我叫孙全修,刚到舜玉路派出所工作,附上我的警号、手机号码,让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警务诉求,或者发现隐患、纠纷等社区内的不安全因素,甚至咨询各类公安业务,随时都可以给我留言或者打电话等等。

我记得当时精心编辑了140多个字,首先发到了有499位居民的“舜绣社区核酸检测第二网格群”。发送完,群里鸦雀无声,说实话,我真有点失落。但我没有气馁,我安慰自己说群众还不熟悉我,猛不丁看到群里信息,不知我要干嘛。我调整心情,换个群继续发,吃完晚饭发了几十个群。

晚上9点多,微信突然响了,我马上抓起手机打开看。原来,舜绣社区群里一位居民回复我了:“刚看到,所长就在我们身边,踏实!”还点了个赞,我挺受鼓舞,但没好意思回复。第二天凌晨5时54分,又一位社区居民回复我:“所长在身边,安全在身边也在心间!”随后,很多居民都留言欢迎我。

这种感觉是别人没法体验到的。

我在那一刻是非常开心的,甚至有点亢奋。我知道,开始破局了。

“眼到了还必须心到”

为了装好“社区安全阀”,实现主动警务服务,从2022年5月份开始,我不停地进群、建群,从最初的几十个群,到如今的310个群,整个辖区的各个社区基本覆盖了。

媒体报道我时,说我是“爱打字”的民警,但打字也是有讲究的,得让群众感受到刷屏的信息有价值。

我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出大量适合本辖区居民的电信诈骗防范常识,设置“以案说法”“防范提醒”“反复被骗、引人深思”“传递社区正能量”等各种小专题,进行一键群发。

进群只是开始,眼到了还必须心到。

为了提高辖区群众知悉率,我经常进行实地测验。2月16日下午,我去舜玉公园和几位大爷大妈聊天,问加入社区微信群了吗?都说在群里面。我又问他们是否会认真浏览我发的反诈信息?个别说有时顾不上看,自己都知道,肯定不会受骗。我就现场用网上的诈骗手法进行测试,结果大爷大妈都没过关,纷纷说,以后真得认真浏览。

常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反诈”心得

“信任来自日复一日点滴积累”

装“社区安全阀”其实不难,难的是真正落地有效,让群众真认可。

我认准一个道理,就是信任来自日复一日点滴积累。

有一次,社区居民在群里给我留言,说车库门口有一堆砖石,进出车辆不方便,孩子们玩耍也有安全隐患。这个事本来不归派出所管辖,但是群众找咱就是信任咱。我就迅速联系物业了解情况,协调处置,又及时在群里回复了群众,告知大家这堆砖石从哪里来的,准备干嘛,什么时间清理完毕。

做这件事我不看重群里有多少人点赞,我是想让大家看到,每个诉求留言我都会有回应。社区安则城市安,平安济南就是靠一个个最小社区单元组成。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派出所按照市局和分局党委的部署要求,推进“两队一室”的警务改革。如何提高派出所的“指挥室”打击线索和民生诉求矛盾化解的来源,从而引领“两队”的高效运转,真离不开和辖区里这些群众大事小情的及时沟通。

2月17日一大早,有位社区群众就给我发微信,说楼上喝酒聊天到凌晨1点多,太影响休息了。我就问他是天天如此吗?他说这倒没有,刚搬来的邻居。我就开导他,可能刚搬来温锅,有些考虑不周,远亲不如近邻,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发生,让他联系我或者社区民警就行。这位群众最后留言,明白了,谢谢孙所长。

很简单的一个事,无非就是多打几个字,多说几句话疏导一下,省得群众按捺不住愤怒的情绪拨打报警电话了。

“社区安全阀”的作用就是和群众沟通密切了,互通有无了,矛盾隐患排查和矛盾纠纷化解等治安要素就能从源头管控住,辖区内的案发和接报警警情就下降了。

“从一个人到一个服务小团队”

现在,在我的带动下,十几个热爱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也加入进来,一起成立了“人民至上”社区服务小团队。

团队中有律师、电工、老师等多个行业从业者,这样,解决辖区群众多元诉求就更加高效便捷。

为了更加方便群众,我又不断整合便民沟通渠道,现在我的警务通手机上,有分局研发的“卫民小微”群众可以留言,还有310个社区微信群,我还开通了辖区内的首个警务咨询热线,方便年纪大的居民随时拨打。

我还有一个习惯,每天工作结束时,都会把当天群众诉求逐条手写在笔记本上。

例如2月14日,我记录了自己接到群众诉求共计16条。其中,咨询如何办理居住证的3条,反映收到医保退费短信链接疑似诈骗的1条,反映收到疑似诈骗信息请求帮忙甄别的8条,反映发现某小区门口修脚店疑似跑路的1条,反映某美容院有赠送洗面奶拉客的1条,反映报培训班疑似被骗的1条,咨询网络平台退费如何维权的1条。这些我都会逐条处理,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需要转办的就积极转办。

笔记本上逐条记录着群众诉求我在基层派出所工作差不多17年了,每年都会积累一堆笔记本。现在摞起来差不多1米高了,我的身高是1.95米,将来退休时,估计能带着和我一样身高的笔记本回家养老。没事时翻翻,里面有来自群众的信任,也有我在警队的成长。这一辈子没干什么大事,但也算踏踏实实走过。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