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天下!新春走基层|年夜饭里的非遗:一碗小小肉燕,吃出浓浓“年味”

陈君凡正用木槌制作“燕皮”。康磊摄


(相关资料图)

人民网福州1月21日电 (钱嘉禾、实习生康磊)“快来坐坐,进来吃碗热乎乎的肉燕!”农历腊月廿九,走进福州三坊七巷,巷口老铺传来木槌声声。循声而去,只见一名身着传统服饰的手艺人,正扎着弓箭步,边吆喝边挥舞手中的木槌,敲打砧板上的肉团。

这位手艺人叫陈君凡,是福建省级非遗——同利肉燕的第四代传承人。而他用木槌敲打的,正是肉燕的“燕皮”。“我们的‘燕皮’入口嫩滑,十分美味!”陈君凡介绍,新鲜猪肉需经过千万次槌打,撒上地瓜粉,一遍遍拍、揉、擀、抖,才能做出一张张薄如纸、色如玉的“燕皮”。

陈君凡将肉馅放入“燕皮”中。康磊摄

包肉燕。康磊摄

这项非遗技艺,已有悠久历史。据陈君凡回忆,“同利肉燕”的由来要追溯到自己的曾祖父陈官燃,那时他早上在家里打燕皮,中午把燕皮送到城里一些有钱人家去卖。为送货方便,1876年陈官燃在光禄坊与南后街的交叉路口开了“同利肉燕”店,“同利”寓意“利人、利己、利在大家”。

如今,同利肉燕老铺内仍人潮涌动、大排长龙。“我来买一些回家做年夜饭”“家里的老人小孩都爱吃,味道很鲜美”“我们老福州人,就好这一口”……除夕将至,来来往往的行人纷纷驻足老铺,或等着端上一碗热乎乎的肉燕,或称足二三斤打包回家,为年夜饭“增色”。

同利肉燕老铺内人潮涌动、大排长龙。康磊摄

一碗热乎乎的肉燕。康磊摄

一碗小小肉燕,吃出浓浓“年味”、脉脉温情。“肉燕圆头散尾,形似飞燕,寓意着团圆、吉祥。”陈君凡介绍,每到过年,老福州人的餐桌上可以没有鸡鸭,但一定有一碗肉燕。如果一碗肉燕中,再加上几颗鸭蛋,就成了家家户户年夜饭桌上的珍品“太平燕”。

“太平燕,就是太平宴。”陈君凡说,在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着老百姓对平安的祈求、对美好的向往。所以,福州有句民间俗语,叫作“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只有这碗太平燕端上来了,一桌的年夜饭才算圆满。”

孩子们边吃肉燕,边分享新年的快乐。康磊摄

“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康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