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22年以来,宣城宁国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工业强市”首位战略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全力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位列第61位。
聚焦工业实体,狠抓发展高质量。围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并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成效评估中位居首位,据统计,四类主导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工业产值65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90%。通过深入推进“五大倍增”行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5家,连续5年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是全省工业稳增长促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大力提升发展质效,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3家、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示范企业4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家,技改投资增长28%,并在资本市场新增直接融资16亿元。
聚焦项目实体,狠抓建设完成度。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其中,宣绩高铁及皖赣铁路改线、宁安高速完成投资进度分别达68%、60%,宁旌高速开工建设,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即将动工,龙潭抽水蓄能电站完成预可研,万家水库完成可研审批,16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双招双引”成效显著,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7个,其中,投资超50亿元的鼎瑜汽车智能底盘项目正式开工、吉利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制造项目成功落地。紧盯上级政策导向,抢抓国家拉动有效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谋划新一批重点项目共237个,总投资1632亿元,总投资87亿元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22亿元的万家水库项目、15亿元的西北外环二期项目、12亿元的东北外环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将在今年开工建设。
聚焦创新实体,狠抓改革驱动力。加速激发创新动能,设立了4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助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研发平台4个,先后引进5个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7个高层次科创团队,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8%,同时组建了产业投资集团,并设立1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完成科技融资6789万元。深化对外合作,连续三年举办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需对接会,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上海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活动;建成公用型保税仓库,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加快建设,经开区位列全省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成效评估第4位。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100%;优化中介超市运行管理,新增入驻中介机构97家。开展市级领导“为企优环境”现场办公120余场,完善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项目制度,帮助解决问题2663个。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举措24条,兑现奖扶资金4.2亿元,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12.3亿元。(汪瑞华 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