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因地制宜鼓腰包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千万


(资料图片)

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由于存在土地分散、资金零散、劳力闲散、人心涣散“四散”问题,曾经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落后村、空壳村”。

村民们没有想到,一根根不起眼的沙柳条、枯树干变废为宝,小小的生物质颗粒让大家赚得盆盈钵满;村民们没有想到,一双双自己亲手生产的小手套能赢得大市场,村办工厂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这些曾经的没想到,如今都已成为现实,这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这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村“两委”班子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打造两大产业链条,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链式“裂变”,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支部领着走,振兴有奔头。以“生态优先、地企合力、增收富民”为发展定位,实施“红色领航‘链’聚民心”工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2020年成立村办企业鄂尔多斯市聚民集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生物质颗粒、劳保用品“两大产业链”打造成群众的“增收链”“致富链”。

“增收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用好用活当地60多万亩林沙资源,创新打造生物质颗粒产业链。依托沙柳数量多、生长快、可再生等特性,创办乌兰什巴台村生物质颗粒厂,生产加工新型环保生物质颗粒,变废为宝,有效保护利用沙柳,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循环利用、绿富同兴。

“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我们就要干什么!”发展乡村产业就是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挣、有奔头,有效盘活集体闲置房屋,2020年投资130万元创办乌兰什巴台村劳保手套厂,年均产量300万双,年纯收入60万元。

一村富不算富,带动大家富才算富。乌审旗乌兰什巴台村自己发展起来后,通过“强村带弱村”形式,吸纳乌审旗纳林河村、达汉庙嘎查130万元资金入股,2021年为两个嘎查村分红13万元。依托劳保手套厂优势,与鄂托克旗深井村形成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关系,为该村增加集体经济收30余万元。

从“落后村”“空壳村”成为“样板村”“千万村”,乌审旗乌兰什巴台村奏响了集体经济的“蝶变曲”。通过“支部+企业+农牧民”的形式,打造保生态、兴产业的集体经济生物质颗粒厂,依托镇内工矿企业,成立劳保手套厂,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反哺农牧民。截至2022年12月12日,乌兰什巴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50万元,其中纯收入突破300万元。多点联动一体推进,乌审旗乌兰什巴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近年来,乌审旗紧抓党建“源头”,采取“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各嘎查村因地制宜找准增收“着力点”,立足优势选准致富路子,多举措培育村集体经济“增长极”。2022年,全旗6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20万元至50万元的嘎查村35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嘎查村16个,100万元以上的嘎查村9个,1000万以上的嘎查村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交出优异答卷。下一步,乌审旗将继续以打造“一村一品”为抓手,不断厚植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让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振兴“新路子”越走越宽。 (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