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江西省遂川县枚江镇园岭村村委会,枚江中学校长郭小江郑重地将聘书交到村民罗先芬手中,邀请其担任学校“生态辅导员”,为学生讲解生态保护知识,引导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爱鸟护鸟,护航候鸟迁徙。
现年54岁的园岭村村民罗先芬,是村里的种田、养鱼能手,也是远近闻名的农家“创业达人”,承包了约40亩的野猪仚山场。
(相关资料图)
承包山场之初,恰逢干旱,山上松毛虫病肆虐,山下农田缺水,秧苗“喊渴”。 野猪仚下有个小水塘也几乎干涸,而且遍布虫尸。为了让农田有水灌溉,上世纪90年代末,罗先芬和邻居合伙,在野猪仚开路、筑坝、蓄水,建成了个满水能达3亩水面的山塘,并放入了鱼苗。
自从野猪仚山塘整修蓄水,鱼儿增多,经常往野猪仚跑的罗先芬发现,在野猪仚山场栖息的鸟儿也逐年多了起来,并老是守在山塘边吃里面的鱼。对此,从小就喜欢鸟儿的罗先芬不以为意,并且对这些鹭鸟格外关注,把它们当成“鸟朋友”。
每次去野猪仚,他都要专程守在山上,看着这些鸟儿从筑巢、孵鸟、吃鱼、喂雏,到小鸟试飞,看得津津有味,一呆就是大半天。遇有小雏鸟被挤下鸟巢,他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放回巢中。“如果不及时让它归巢,小家伙没有大鸟喂养必死无疑”。至于鱼塘里的鱼,罗先芬干脆不打算干塘收获了:“这里的鱼就当是给那些鸟儿养着啦!我还有其它鱼塘,不差这几亩水面的鱼。”
养鱼怎么变成了“养鸟”?得知连续几年都往野猪仚投鱼苗,罗先芬却不打算干塘获鱼,老婆不乐意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搭理他。直到去野猪仚,亲眼看到漂亮的白色鹭鸟在山间水面盘旋、大小鸟呼朋引伴的景像,终于理解了丈夫为啥舍不得干塘,“人家说筑巢引得凤凰儿,我家小山塘能引得这么多漂亮的鹭鸟,也算是积德了。”妻子朴实的话,让罗先芬决定不光不干塘获鱼,还要每年坚持往山塘投鱼苗:“只要鱼够多,这些鸟仔就不会走。”
果然,这里从最初只有几只小鸟,慢慢变成成千上百的鸟群,鱼塘边、树梢上都筑满了鸟窝。2010年秋天,儿子跟着罗先芬上山摘木梓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惊起了一群鹭鸟。父子俩带着空空如也的筐子下了山:“咱以后就不摘木梓,免得鸟儿受惊飞走了。”
鹭鸟属于候鸟,每年秋去春来。春天,鹭鸟们从南方飞来,在这里繁殖育雏;夏天,鹭鸟在山塘和附近稻田、泉江河觅食成长;秋天,鹭鸟带着新的家庭成员集体飞向遥远的南方过冬,期待来年的相约……
在罗先芬和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聚集在野猪仚的鹭鸟规模越来越大,经林业部门统计,到2020年,这处候鸟的种群规模已经超过1万只,候鸟种类也扩展到牛背鹭、白鹭、苍鹭等6种。每天,候鸟早晨集体外出觅食、傍晚陆续归巢,成千上万候鸟在山间盘旋,山林间热闹非凡,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遂川县林业局也在这里树立起“遂川鸟道候鸟繁殖地”的保护牌,指派专人与罗先芬一道,共同守护这处珍贵的候鸟栖息繁殖地。
随着鸟群规模的扩大,罗先芬不光每年无偿投入4000多尾鱼苗,供鸟儿食用,自家承包的山场也成了真正的“鸟巢”,已经十多年没有上山采过一颗木梓(油茶籽),没有产过一斤山茶油。
“这片山场每年至少能打木梓油上百斤,市价70元一斤也值7千块,鱼塘的纯利润也得在万元以上。木梓不摘鱼不养,每年损失2万多块只为了养一大群会飞走的鸟,傻不傻?十几年下来得亏多少钱呀?”尽管常被邻居们调侃,罗先芬仍然痴心护鸟。村里小孩贪玩把小雏鸟抓回家,罗先芬责令其将小鸟送归山林;个别村民跑到山上捡拾鸟蛋,罗先芬直接找上门,义正严辞警告村民把鸟蛋从哪里捡的放回哪棵树上,否则就报林业部门;周边的村民尝试起发展高产油茶,每亩有千元起的阶梯式产业补贴,“创业达人”罗先芬却丝毫不为所动,只是掰着指头算“生态账”。据悉,目前山场已划为天然林,享受17元/亩的补贴。他说,要继续护鸟,生态好了才是造福大家。(李书哲 方院新)